沃特·休哈特(1891-1967)
控制图的应用:他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让我们明白质量控制可以通过科学的统计工具来实现,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检验提前到事前控制,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波动,从而采取措施加以调整,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变异的认识:强调 “变异” 存在于生产过程的每个方面,且可以通过抽样和概率分析等简单统计工具来了解变异,这使我们学会从数据和概率的角度去分析质量问题,找出质量波动的原因,而不是仅仅依靠主观判断。
PDCA循环的雏形:其 “计划 – 执行 – 检查 – 行动循环” 的观点为后来戴明提出的 PDCA 循环奠定了基础,为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作程序框架,帮助企业有条不紊地进行质量改进和管理。
威廉·戴明(1900-1993)
系统管理思维:改变了将质量问题归咎于员工个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导致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系统。这启示我们要从整体上审视企业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资源配置等方面对质量的影响,通过优化系统来提高质量。
持续改进理念:强调对质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企业应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和机制,不断寻找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的机会,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不断提高的需求。
PDCA循环工具:最早提出 PDCA 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四个阶段的循环,为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使企业能够通过不断循环来持续提升质量水平。
重视团队合作:推崇团队精神和跨部门合作,认为各部门应共同参与质量改进活动,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约瑟夫·朱兰(1904-2008)
质量的适用性定义:提出质量是适用性,即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的程度,让我们明确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的实际使用体验和需求满足情况,而不仅仅是符合标准和规格。
质量管理三部曲:其 “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三部曲为企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方法论,质量策划明确目标和途径,质量控制确保过程稳定,质量改进则推动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八法则的应用:将帕累托原理引入质量管理,提出 “二八法则”,即 80% 的质量问题是由 20% 的关键因素造成的。这提醒我们在质量管理中要善于抓住关键的少数,集中精力解决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质量成本意识:作为第一个识别四类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的人,让我们认识到质量与成本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来减少质量损失,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石川馨(1915-1989)
质量圈与团队合作:作为日本 “质量圈” 运动的倡导者和质量小组理念的创造者,他让我们认识到团队合作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员工成立质量小组,定期会面,共同查找、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参与度。
因果图的运用:发明了因果图(鱼骨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有效的工具,用于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各种可能的因素,从而找出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数据和事实说话:倡导在质量管理中用数据、事实说话,而不是凭主观臆断或经验判断。这要求我们建立完善的质量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评估质量状况、发现问题和制定改进措施,使质量管理更加科学、准确。
阿曼德·费根堡姆(1920-2014)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作为全面质量控制之父,他主张用系统、全面的方法管理质量,要求所有职能部门参与,而不局限于生产部门,强调从产品的形成过程和服务等全过程进行管理,使我们明白质量管理是一个涉及企业各个环节和全体员工的系统工程。
质量的经济考量:指出质量并非意味着 “最佳”,而是 “客户使用和售价的最佳”,这让我们在追求质量的过程中要兼顾成本和效益,以最经济的水平生产出客户完全满意的产品。
管理责任的强调:强调组织管理者在质量计划中的责任,认为管理者必须作出承诺并为组织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管理者重视并积极推动,才能使全面质量管理真正落地实施。
田口玄一(1924-2012)
质量工程方法:田口玄一创立了田口方法,强调通过设计优化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稳健性。他认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靠事后检验和纠正。这教导我们在产品开发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质量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设计参数选择和优化,使产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稳定地满足质量要求。
损失函数概念:提出损失函数的概念,将质量与经济损失联系起来,量化了质量波动所带来的损失。这使我们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更加重视质量控制和改进,以减少质量波动,降低质量损失。
实验设计技术:其先进的实验设计技术,如正交实验设计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研究各种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合理安排实验,能够在较少的实验次数下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快速找到最优的生产条件和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菲利普·克劳斯比(1926-2001)
零缺陷理念:克劳斯比提出的 “零缺陷” 工作标准,改变了人们对质量的传统认知和工作态度,要求员工在每一次和任何时候都要满足工作过程的全部要求,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减少缺陷和错误的发生。
预防为主思想:强调预防是产生质量的系统,而不是检验。企业应将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过程的设计和优化上,通过建立完善的预防体系,从源头上把控质量,避免缺陷的产生,从而降低质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质量的定义及衡量:明确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并且提出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来衡量质量表现,使质量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同时通过量化质量问题的经济损失,能够让管理者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更有动力去推动质量改进。
可靠组织的构建:致力于创建生命系统强壮的、预防为主的可靠组织,注重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建立健全的政策、教育、要求和坚持等机制,培养诚信、沟通、运营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打造一个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组织。
CQI质量研究院运用优势资源
提供专业培训咨询辅导落地
一站式解决企业质量相关问题
更多需求详询:19921949956